校园安全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二)
来源:广州软件开发 编辑:广州软件开发公司 日期:2018-08-31
5.3 校车实时监控及定位
目前,校车的运行中存在学生非正常上下车的监管问题。作为学生在校监控系统的补充,结合现代GPS和GPRS技术,校园安全管理系统将监管范围由校门扩展到了校车。

图2-5 校车在图监控系统
系统方案为在校车的车门和车厢内布设小型识读基站,并增加GPS和GPRS通信模块构成一个监控系统。当学生上下校车时,其ID编码被识读到,并连同时间信息,位置信息通过GPRS模块发送给学校的信息化系统平台,经处理后发送给学生家长的手机,告知该学生是否正常乘坐校车及是否在正确站点上下校车,由此实现对学生监管范围的扩展。
5.4 访客管理子系统
学校的安全一方面依赖于对学生的管理,同时更涉及到外来人员的管理。学校的外来人员包括学生家长,校内工程的施工人员等,成份繁杂,很难单纯通过制度来实现管理。访客管理子系统可以很好的实现外来人员的管理与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如图2-5所示。

图2-5 访客管理系统结构图
当有非本校教职工要进入本校时,首先到门卫室进行登记。门卫登记系统由登记计算机、摄像头和二代身份证阅读器构成。登记人员首先通过二代身份证阅读器识读访客的身份证,在登记计算机上自动采集到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然后输入来访原因,来访对象等数据,同时通过摄像头采集用户的近距照片,生成一份完整的访客登记表。完成后发放给访客内置有源RFID芯片的临时访客卡。
在校门出入口布设有访客终端设备和识读基站,当访客佩戴访客卡进入校门时,访客的访客卡被识读到并据此有登记系统调出访客的姓名及照片显示在访客终端上,门卫通过照片对访客身份进行鉴别,确认访客身份。
本校教职工进出校区时需佩戴教职工卡,同样经过访客终端时其教职工卡会被识读并显示姓名与照片,供门卫鉴别其身份。
访客终端会以不同的界面和提示区分是教职工还是访客,提醒门卫加以注意。访客终端可以同时以滚动方式显示4到6张最新的进出人员照片,用来应对多人同时进入情况。
访客系统同样可以监控访客离开校区的时间,并在访客交还访客卡取回身份证后形成完整的来访记录存储在数据库中。
利用布设在教学楼、宿舍等场所出入口的识读基站,可以对访客进行一定监控,当访客佩戴访客卡进入非允许进入区域时,如登记为食堂施工的人员出现在教学楼或者学生宿舍的区域时,识读基站会及时识读到并将告警信息发送给学校保卫人员,由其去查明情况并作出处理。
访客系统同样可以利用对教职工卡的识读,将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数据接口发送给考勤系统,实现对教职工的自动考勤。
5.5 视频监控系统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前端视音频监控点、通信网络系统、分控系统(门卫、值班室)、安防监控中心系统。
系统框架图如下:

图2 视频监控系统结构图
5.5.1 前端视频监控点设计
1、监控点布局及摄像机配置
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定焦与全向相结合的方式配置监控点摄像机,根据监控目标重要性的不同分为不同等级的防护区,根据预算情况配置相应数量的摄像机,做到校园监视区域内无盲区。
按照校园的要害区域、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将防范等级划分为I类重点防护区、II类防范区和III类防范区。各类防范区覆盖的场所如下:
防范区域 |
覆盖场所 |
I类重点防护区 |
校园大门出入口、校园围墙周界、学生宿舍楼周界、安防监控中心、财务室等 |
II类防护区 |
宿舍楼出入口、化学试验室、计算机网络中心、食堂、考场、校园主干道及宽阔公共区域等 |
III类防护区 |
校园大门外25米区域、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室内体育场馆出入口、会议报告厅等 |
各类防护区摄像机选型原则如下:
作为要害区域,I类重点防区要求使用高清晰度视频采集设备。其中校园大门出入口尤为重要,需要确保在24小时内通过监视屏均能清楚地辨别出入人员面部特征、机动车牌号,因此选择高清红外网络摄像机方能满足需求。
其它I类防区如校园围墙周界、学生宿舍楼周界、安防监控中心、财务室等场所使用540TV线以上清晰度模拟摄像机。
校园内其它监控区域都属于II、III类防护区,可选择一般模拟摄像机。
详细的摄像机点位布置见下表:
防护区域 |
类型 |
摄像机选型 |
配置数量建议 |
备注 |
校园大门出入口 |
I类重点防护区 |
高清红外网络摄像机 |
每个大门配置1套 |
强制 |
校园围墙周界、学生宿舍楼周界 |
I类重点防护区 |
红外枪机 |
围墙(栏)
间隔100米配置1套 |
可选 |
红外高速球机 |
与红外枪机配合使用 |
可选 |
安防监控中心 |
I类重点防护区 |
红外球机 |
每个出入口
配置1套 |
强制 |
财务室 |
I类重点防护区 |
红外球机 |
每个房间内
配置1套 |
强制 |
宿舍楼的出入口 |
II类防护区 |
红外枪机 |
每个出入口配置1套 |
强制 |
计算机教室、化学试验室、计算机网络中心 |
II类防护区 |
红外球机 |
每个房间内
配置1套 |
推荐 |
食堂出入口 |
II类防护区 |
红外枪机 |
每个出入口
配置1套 |
强制 |
食堂餐厅内 |
II类防护区 |
球机 |
每个食堂内
配置1套 |
强制 |
教室、考场内 |
II类防护区 |
球机 |
每个房间内
配置1套 |
推荐 |
校园主干道及宽阔公共区域 |
II类防护区 |
红外枪机 |
在主干道及宽阔区域
配置1-2套 |
推荐 |
II类防护区 |
红外高速球机 |
在主干道及宽阔区域
配置1-2套 |
推荐 |
校园大门外
25米区域 |
III类防护区 |
红外高速球机 |
每个大门外
配置1套 |
可选 |
会议报告厅出入口 |
III类防护区 |
红外枪机 |
每个出入口
配置1套 |
可选 |
会议报告厅内 |
III类防护区 |
高清红外网络摄像机 |
每个会议报告厅内
配置1套 |
可选 |
5.5.2 图像存储设计
校园安防系统总控制中心主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管理,主要由显示部分、录像存储部分、综合控制管理部分组成。
校园安防系统也可以根据系统的规模大小设置分控中心,分控中心的设置是可选择项,主要根据业务管理需要进行设置,如在各宿舍楼内设置分控中心也可以多个宿舍楼设置一个分控中心主要对宿舍区出入口进行人员出入监控;校园公共区域及大门出入口设置门卫分控中心,主要对大门外、大门出入口、公共区域进行监控。对于办公楼、图书馆、食堂以及其他区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直接接入以上任意的分控中心,也可以直接接入总控中心。
也可以只建设一个总控制室,对前端所有监控点进行控制管理,总控制室也可以设置在保卫处值班室。
为分控中心或总控中心配置网络硬盘录像机进行实施录像存储,网络硬盘录像机的视频输入接口要满足辖区内所有摄像机的接入。
录像时间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全天24小时不间断录像(每秒25帧)或移动侦测录像等方式,网络硬盘录像机的存储空间根据选择的分辨率进行计算。
-
高清分辨率录像时,码流设置为4Mbps,每路每小时的录像文件约1.8G;
-
D1分辨率录像时,码流设置为1.5Mbps,每路每小时的录像文件约675M;
-
如果采用CIF分辨率录像时,码流设置为512Kbps,每路每小时的录像文件约230M。
一般按照所有监控点录像文件保存不少于15天配置存储硬盘,根据网络硬盘录像机接入摄像机的数量配置存储硬盘,可选择500G、1TB、2TB等规格的硬盘。
录像系统能实现手动、自动、动态录像的功能,具有自动溢出循环存储的功能。
在总控制中心、区县教委及市教委控制中心配置IP SAN集中存储设备,可实现集中录像存储的功能。
5.5.3 图像显示设备
1、分控中心显示系统
设置分控中心时,一般都将网络硬盘录像机安装在分控中心,配置显示设备通过VGA线缆直接连接到硬盘录像机。为每台网络硬盘录像机配置1台19英寸液晶显示器,用于实时显示各个监控点的图像,可以多画面分割显示也可以循环切换显示。
视频监控系统可以与其他子系统联动,实现报警联动录像机图像切换等功能。
2、主控中心显示系统
如果系统中不设置分控中心时,将网络硬盘录像机都安装在总控制中心,配置显示设备通过VGA线缆直接连接到硬盘录像机。为每台网络硬盘录像机配置1台19英寸液晶显示器,用于实时显示各个监控点的图像,可以多画面分割显示也可以循环切换显示。
如果设置了分控中心,网络硬盘录像机都配置在各个分控中心,在总控制中心配置网络数字解码器,通过网络接收各个分控中心网络硬盘录像机编码传输的监控图像。在总控制中心配置液晶显示器或液晶电视机,连接到网络数字矩阵,显示前端监控摄像机的监控图像,可以多画面分割显示也可以循环切换显示。
视频监控系统可以与其他子系统联动,实现报警联动录像机图像切换等功能。
3、可选择的显示设备
视频监控系统显示设备支持市面上所有类型的显示设设备,可以根据预算情况选择合适的显示设备。
分控中心配置显示设备,为值班室人员以多画面分割模式同时显示辖区内所有监控点的图像,主要以17-32英寸的为主,显示设备支持VGA接口及视频接口,可以采用以下类型的显示设备:
总控制中心可以根据系统的规模配置相应的显示设备,在总控中心可以显示校内所有监控点的图像,主要以17-50英寸的相结合,也可以采用大屏幕拼接或投影拼接等显示设备,显示设备支持VGA接口及视频接口,可以采用以下类型的显示设备:
-
液晶电视机
-
液晶显示器
-
液晶监视器
-
液晶拼接显示墙
-
PDP拼接显示墙
-
DLP大屏幕拼接显示墙
-
投影机拼接显示系统
5.5.4 图像控制设计
为各分控中心及总控制中心配置1个控制键盘用于对前端监控点,云台摄像机的控制,进行摄像机镜头的推拉、云台转动等操作。
为总控中心配置一套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直接对网络硬盘录像机进行控制管理,通过该管理平台还可以实现与入侵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当发生报警时可以在管理平台计算机上直接弹出报警区域摄像机的监控图像,便于管理人员及时的观看报警现场的图像。
5.6 入侵报警系统
入侵防盗报警装置是校园安防中最实用和基础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在发生意外时让教师及时与外界联系,得到援助。从安装范围看,防盗报警装置主要是分布在学校围墙、电教室、财务室、化学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在校园周界、财务室、重点实验室以及报警亭等较敏感场所,可安装紧急按钮类的报警开关,在紧急状况下实现人为手动报警,如果防区联动视频可实现录像和抓拍。
对于重点场所防盗预警,可采用各种
探测器,比如红外
对射,三鉴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震动传感器等等,利用这些主动或者被动的探测器来侦测意外的警情。一旦发生警情,现场会联动警铃,管理平台会显示警情信息,同时联动弹出电子地图的具体防区报警点,接警人员可以方便、及时、有效地处理警情。
校园安防系统除了本地报警还提供网络远程报警,全校可安装多个报警紧急按钮,当有校园暴力或其它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值班人员可手动启动24小时的防区报警,按下紧急按钮后,管理中心平台和当地110指挥中心会自动组网转发实际现场警情,联网报警系统保证了信息的实时性。校园入侵报警系统建成后,可全面增强公安机关处置校园突发案(事)件的速度和能力,大大提升校园安全系数,构建和谐校园。
5.6.1 系统组成
入侵报警子系统主要由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对射安装支架、报警控制主机、控制键盘、地址编码器、警号、报警电子地图管理软件、电脑以及管线组成。
入侵报警系统采用总线制方式,可使系统设备有机结合,报警信号、防拆信号、设备故障信号、线路故障信号、电源不良信号等情况均通过总线即时向控制主机进行通报,并且可由中心控制室通过检测操作对系统各设备进行检测、调整,并可对各探测器的灵敏度进行调节。
同时系统控制中心可以采用一部电脑作报警用,其内置功能有:报警中文操作软件,当接收机收到前端探测器的报警信号时;中心通过电脑接收软件检测,自动启动报警代码,并调出数据库内的相关数据自动将报警信号位置楼层及报警探测器位置显示在屏幕上;如报警信号未被、处理,屏幕上将会有提示以防止操作员忘记处理;自动记录处理报警的日期、时间并可打印出来。用户可通过密码键盘对主机系统进行布防、撤防等操作。(只有初期的现场安装人员才会通过键盘对主机系统进行编程设置,或后期对主机的编程内容作修改)。另外,当防区产生报警后,报警主机的键盘LED灯会显示防区号,管理中心平台会上报警情代码及弹出地图,操作员会根据防区显示位置及时处理警情。
本系统可以单独由本身报警系统所组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实现其所有的报警功能,也可以把系统接入视频监控系统,当有报警信号输入时可以直接联动摄像机,把发生警情的区域画面第一时间传送到监控中心。
系统结构图如下:

图5 入侵检测系统结构图
5.6.2 入侵报警系统设计
依据报警设备部署位置和方式的不同,我们将入侵报警系统分为紧急报警系统、周界防护区域和校园重点防护区域三类。每一类又按照要害区域、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将防范等级划分为I类重点防护区、II类防范区和III类防范区。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紧急报警系统
为校园提供紧急报警系统,使学校与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联动,一旦遇有重大紧急突发情况,校园保安人员或师生可按下紧急报警按扭,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监控平台立即显示报警学校的位置和时间,可迅速发布处警指令,指挥该校周边巡逻车组和民警及时有效处置。
根据预算情况可以选择单一的紧急报警系统或紧急报警与入侵报警相结合的系统实现紧急报警的功能。
报警系统有防破坏功能;人工触发的报警装置应有防止误动作措施。紧急报警装置安装在隐蔽、便于操作的部位,并设置为不可撤防模式,且有防误触发措施。当被触发报警后能立即发出紧急报警信号并联动电子锁封闭此防区区域,复位采用人工操作方式。
1)、紧急报警点
紧急报警点主要设置在总控制中心、值班室(分控中心)、校长办公室、财务室、教学楼等重要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重点区域配置一个紧急按钮,紧急按钮连接到对应辖区的网络硬盘录像机上。
紧急报警点配置原则:
防护区域 |
类型 |
配置数量 |
备注 |
门卫值班室 |
I类重点防护区 |
每个值班室
配置1套 |
强制 |
宿舍楼值班室 |
I类重点防护区 |
每个值班室
配置1套 |
强制 |
校长办公室 |
I类重点防护区 |
每个校长办公室
配置1套 |
强制 |
安防监控总控制中心 |
I类重点防护区 |
总控制中心
配置1套 |
强制 |
食堂内 |
II类防护区 |
每栋内
配置1套 |
推荐 |
教学楼内 |
II类防护区 |
每栋内
配置1套 |
推荐 |
行政办公楼内 |
II类防护区 |
每栋楼内
配置1套 |
推荐 |
校园主干道及宽阔公共区域 |
III类防护区 |
在主干道及宽阔区域
配置1套 |
可选 |
III类防护区 |
在主干道及宽阔区域
配置1套 |
可选 |
通过紧急报警系统将警情立即上报到辖区派出所、110指挥中心或学校保卫部门。
当发生警情时在报警点按下报警按钮,立即将报警信号传输到总控制中心,同时切换视频监控系统将报警点的视频图像切换到显示设备显示,由值班人员根据事故状态的大小判断是否上报公安系统。如果需要上报公安系统,由总控制中心值班人员按下总控制室的紧急报警按键,通过电话线路立即呼叫110指挥中心,电话接通后立即播放与录制的报警语音,实现向辖区公安部门语音报警的功能。
同时系统还支持自动报警到110指挥中心的功能,设定为自动报警状态后,当任意报警点有人按下报警按键时,系统自动通过电话线路立即呼叫110指挥中心,电话接通后立即播放与录制的报警语音,实现向辖区公安部门语音报警的功能。
2)、紧急报警设备选择
-
对于预算比较少的学校可以选择独立紧急报警设备,主要为总控制室、值班室(分控制室)各配置1台紧急报警设备。发生警情时由保卫人员按下报警按钮,系统会通过电话线路立即呼叫110指挥中心,电话接通后立即播放与录制的报警语音。报警主机具有20秒录音功能,具有开关量输入接口,支持手动报警,开关量报警。
-
对于选配了入侵报警系统的学校,可以为总控制中心、值班室(分控中心)、校长办公室、财务室、教学楼等重要区域配置紧急报警按钮,通过报警主机直接接收各个紧急报警点的报警信号,同时为总控制中心配置紧急报警按键,将警情上报到110指挥中心。
2、周界防护区域
对于学生宿舍在校园内的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需要在校园围墙(栏)处设置周界报警系统,采用三光束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安装在校园围墙(栏)上,根据直线距离每80-100米配置1对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覆盖整个校园围墙(栏);防区划分应有利于报警时准确定位,周界封闭屏障处防区间距应不大于100m。周界围墙(栏)处应24h设防。设防期间当有人翻越围墙时,在总控指挥中心立即报警,同时配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报警联动功能。
在学生宿舍楼一层外墙周围安装三光束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根据直线距离每80-100米配置1对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设防期间当有不法分子攀爬宿舍楼窗户时在总控指挥中心立即报警,同时配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报警联动功能。按需要选择、安装入侵探测器,防区内不能有盲区。
周界防区配置原则见下表:
防护区域 |
类型 |
入侵探测器类型 |
配置数量 |
备注 |
校园围墙(栏)周界 |
I类重点防护区 |
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 |
直线距离50-100米(不超过100米一个防区)
配置1对 |
强制 |
宿舍楼一层围墙周界 |
I类重点防护区 |
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 |
直线距离50-100米(不超过100米一个防区)
配置1对 |
强制 |
在现实情况中,由于有学生会经常翻越围墙,使得系统无法辨别入侵性质。这时需要系统具有智能分析功能,实现方式详见本章4.4节智能分析系统介绍。
3、校园重点防护区域
在学校重要场所如:财务室、档案室、有线广播(电视)中心、实验室、计算机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等重点防护区域设置智能型三鉴探测器,安装三鉴探测器的部位均应安装声光告警器,其报警声压不小于80dB(A),报警持续时间不小于5min。
布防期间不法分子入侵时,探测器将报警信号立即传输到总控制中心,并在电子地图上准确指示发出报警的位置,同时在被入侵房间声光显示,阻吓入侵人员。
周界防区配置原则见下表:
防护区域 |
类型 |
入侵探测器类型 |
配置数量 |
备注 |
财务室 |
I类重点防护区 |
三鉴探测器
(微波及被动红外+人工智能)
声光警号 |
每个房间配置1个三鉴探测器,1个警号 |
强制 |
计算机教室 |
I类重点防护区 |
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 |
每个房间配置1个三鉴探测器,1个警号 |
强制 |
校园网络中心 |
I类重点防护区 |
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 |
每个房间配置1个三鉴探测器,1个警号 |
强制 |
4、入侵系统设备选型
-
三光束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室外三光束数字变频主动红外探测器、有线、总线兼容、现场全息实时报告、数字模糊人工智能识别:四频段调频、全功能诊断、环境自适应、故障锁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100米、150米、200米的设备
-
三鉴探测器:探测器应具备红外、微波和IFT人工智能三种探测技术,可将触发信号与有效信号进行智能对比,只有符合人体信号才会给出报警信号,从而大大减少因非人体触发引起的误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具有灵敏度自动可调,防宠物误报。
-
紧急按钮、声光报警设备:采用高可靠性的专业设备。
5.6.3 报警传输系统设计
-
前端红外对射探测器、三鉴探测器的报警信号,通过控制线缆与地址码模块相连接,经地址码模块增加报警地址信息后通过RS-485控制总线传输到总控制室报警主机上。
-
前端地址码模块通过控制线缆与声光报警器相连接,报警信号上传的同时进行声光报警。
-
报警按钮通过信号线缆与报警主机相连接。
-
报警主机与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控制线缆或网络线缆进行连接,实现报警联动视频信号。
-
报警主机与110指挥中心通过电话线路进行语音报警。
-
前端设备供电:
前端探测器采用集中供电方式,供电传输采用220V AC方式,就近使用12V DC变压器现场取电。变压器完成对交流电的整流、稳压输出,就地必须配备一个电源箱。一个变压器可以完成对多个组射探测器的供电。(根据预算情况也可以采用集中供电方式)。
5.6.4 入侵报警系统功能
系统所有的各类警报及相关信息都将送入控制中心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自动及人工回应)及存档。并有实时动态监视;及时指令提示;自动与手动设备控制;即时显示报警发生地点(地图功能)等。
系统所有的设备都是受中心计算机统一管理并受之监督的,系统的设置、维护、运行状态的监视等。
系统发生的所有事件和信息都是自动存储至数据库以便后期备份、查询、警情分析等等,操作者无权改动,这样就可以形成完善客观的运行日志文件,可供查阅、统计、案情分析、工作职责考绩、事件责任分析之用。便于分清指责,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预先定好对各类事件的应急工作程序流程,由计算机提示中心操作人员指挥、监督各相关部门的行动,并存入日志。
-
所有前端报警探测设备灵敏度可调整,回路具有自检测功能,发生异常立即报警,保证呼救及安全防范功能的实现。
-
布防、撤防及复位命令:可由用户手动或按事件表自动对系统各报警点进行布防/撤防操作,并记录操作时间和操作人。
-
报警响应:报警控制键盘上能区分、显示、记录每一报警发生的地点,管理中心软件可以显示地点、时间、用户名称、防区、事件描述等。
-
报警事件的记录数据不能进行修改,数据的删除必须由高级别管理员做了数据异地备份后才能进行。
-
具有报警事件记录功能,报警控制主机的报警事件记录包括:报警时间、地点、编号、报警结束时间、报警控制器复位时间。
-
历史文档存储能力:应能在线记录及显示不少于400件事件记录。
5.7 应急综合管理系统
目前,学校面对地震、火灾、暴雨、台风、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已经由最初的被动应对,逐步转向主动应急。
但是,从近年来发生的应急事件及处理过程来看,我们的应急管理工具和手段还远远不能满足应急工作的各种需求。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各种挑战,构建合理的应急管理综合平台,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
5.7.1 建设集中应急管理平台的必要性
应急预案的集中存放和在线管理
根据目前信息化的形式,除了纸质化的预案外,预案还应当电子化、网络化,实现通过手机、笔记本等信息终端的随时随地访问,才能更好地满足应急情况下,预案访问的需要。
预案的实时动态维护费时费力
实际上,保证预案的完整性、有效性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组织的业务流程、人员、设备等随时都有可能变化,如果预案不能随之进行实时更新,则预案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就无法在灾难发生时充分发挥作用,多年的努力就有可能功亏一篑。因此,为了保证预案的实时、有效,需要实现预案的实时动态维护,这是一项长期、细致、繁重的工作。
目前,各组织的应急预案变更修订主要是靠人工完成,预案更新的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人工修订的周期过长,也很难保证应急预案对时效性的要求。
此外,预案的变更发起、编制、合规审计、完整性审核以及预案的部署,还没有形成自动化的工作流,预案维护工作还需要靠人工来组织完成,维护的组织管理工作工作量大,难度也较大。
另外,目前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预案的载体主要是纸质,大量的纸质文档不断地进行打印、分发、销毁,这也使得预案的动态更新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目前预案无法快速驱动演练或实际应急的操作
如何在演练和实操中,自动化地管理和协调各项恢复工作或步骤,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衔接紧密地进行下去,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管理和协调的时间,也已成为应急处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地方。
目前学校和各级部门的预案以纸质保存,在进行演练或应急时,需要从纸质文档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指挥或沟通。而且提前绘制的应急流程图无法与实时更新的预案同步,难以为应急提供有效可靠的行动指南。
另外,在纸质预案文档的基础上,也无法实现应急过程信息的自动收集和动态更新以供应急决策。在应急时,通过传统的手动方式修改流程框图,或者用颜色来标记任务的状态,整个过程不但费时,而且容易出错。
最后,大量的纸质预案也使得预案的快速定位成为问题。由于预案比较多,通常应急参与者没有很好的手段快速找到自己应该承担和执行的任务信息。
5.7.2 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技术框架
为了应对以上挑战,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应急管理的工作效率,需要建立可靠的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应该以预案为中心,为预案的编制、维护、演练和实际应急等各个阶段提供相应的支撑和管理功能。
应急综合管理系统包括了实现应急预案的设计、建设、维护、应急操作等全过程,应急综合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应该如下图所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