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调在ERP项目决策前要做投资效益分析
我把ERP项目看成是一个投资项目,国外许多文章也常用“investment in ERP”,投资的目的是要见到效益,因此,对任何投资项目都要做投资效益分析;这是其他教材都没有强调的。做投资效益分析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实施ERP对期望效益的量化目标。这又和前面谈的联系起来,如果不把ERP看成是解决方案,说不清上ERP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带来什么效益,实施ERP就必然会带有盲目性。
2.指明实施ERP的风险是可以防范的
既然ERP是一个投资项目,投资就会有风险。虽然ERP教材较少谈风险,但是在一些报告会和小册子上会泛泛谈到,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很少谈到对风险的防范。
讲风险不是要吓唬人,而是强调ERP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只有明白产生风险的原因,才有可能采取预防和避免风险的措施。不是什么企业在任何时刻都适合上ERP系统,为此我又提出了实施ERP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不顾条件上ERP是蛮干,会埋下了失败的定时炸弹。同时,对ERP的成功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是否合适,还需要业内人士指正。
3. 贯彻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3.1 用“供需平衡”解释ERP计划系统
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参阅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P.A. Samuelson:Economics),《起步》是按照这个颠簸不破的原理来阐述ERP各个层次的计划与控制,从S&OP,MPS,MRP都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ERP的核心功能是“计划与控制”,而不是“财务”或“进销存”。ERP有着非常深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内涵,不能简单地从信息技术单方面视角去理解ERP.
满足需求需要消费各种资源,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尽可能地满足需求,是现代经济学要解决的命题,也是MRP II(制造资源计划)和ERP(企业资源计划)使用‘资源’二字命名的缘由。
按照经济学供需平衡的原则,再纠缠在“MRP不考虑能力限制”,把MRP和CRP分开讲已经没有实际意义。运行CRP要占用很多系统运算资源,运算时间较长,在计算机发展初期,几乎是做不到的。早期有的MRP II产品甚至就没有CRP功能,但可以在能力比较富余的企业,或日产量固定的企业使用。当前,闭环MRP已经很少单独谈起,成为默认的MRP系统。所以在《起步》里,我把MRP作为ERP的一个子系统对待,而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模块’。这个子系统同样要做好供需平衡,自然包括能力平衡和相应的功能。我在国家图书馆读过一本:Handbook of Material and Capacity Planning,感觉这样结合起来讲解是有道理的。我在接受MANMAN应用培训时,教材也是Material and Capacity Planning结合起来讲的。
3.2 按照经济学研究重点“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并进行合理分配”来解释各种现代管理思想和ERP的关系。
和MRP II/ERP关系最密切的现代管理思想是JIT-精益生产,早在MRP II时期就有过许多讨论。JIT是在日本丰田生产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批量生产类型的制造业应用最为普遍(如汽车、家电制造业)。并发展为精益生产,核心思想是“消除一切无效作业与浪费”,进而扩展到企业外部,演变成“增值链”的概念,是优化业务流程的指导原则。我对JIT提出了“哲理”和“方法”两个内涵,“哲理”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而“方法”则要依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区别对待。
其次和ERP关系密切的就是约束理论,很早我就在国家图书馆读过E. Godratt写的The Goal,这是基于约束理论基本观点写的管理小说。之后,E. Godratt写的几本书和Godratt网站上的视频节目都曾看过。企业管理报编辑王仕斌介绍我听过香港Godratt协会罗镇坤先生的讲课;理解约束理论对讲解和实施ERP都很有帮助。国内已经翻译出版有关约束理论的图书很多,我觉得和ERP比较贴近的是《这还不足够》和《关键链》两本,国内都有中译本。罗镇坤的课程是在人手一台计算机的条件下讲解的。课程的作业是给出一些有限的能力和物料,同时给出这些能力和物料可以生产出来的几种产品及其价值;要求学员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安排计划,使利润最大化。这种教学方法完全不同于所谓的沙盘作业,不仅是在人手一台计算机上上课和做练习,而且是和约束理论思想及ERP计划运行紧密结合的;这种培训方法很值得国内培训机构参考。
一些ERP教材都会列举一些现代管理思想,但ERP的教材讲现代管理思想不该仅仅是罗列,而是要说明他们和ERP的关系,对设计和实施ERP系统的指导意义。这点我在《起步》书里讲得还不够透,我曾在e-works举办的网上大讲堂课件里试图加以改进,弥补《起步》之不足。
4.在ERP原理方面专门一章介绍了ERP计划时间三要素
ERP的核心功能是计划与控制,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和成本计划与控制两个方面,也就是对物流和资金流的计划与控制。在APICS的教材里,特别提到传统计划工作不曾有的时间三要素概念,就是:
● 计划期(看多远;覆盖每个产品不同的完整制造周期,使计划有预见性)
● 时段(分多细;为了确定投产的优先顺序,合理利用资源,做到均衡生产)和
● 时区与时界(不同时区的计划处理方法不同,目的是保持计划的稳定性)。
传统计划工作正是因为没有这些概念作指导,计划的严肃性不足随意性泛滥,才会经常出现月初松,月末紧的物流不均衡现象,也是能力得不到合理利用、完不成计划的主要原因。
我还作图讲解了提前期的类别。因为传统的生产管理对排队、等待和传送没有细分,所以在压缩工时定额时,会缺少分析;生硬地一刀切是行不通的。
以上这些概念说明了“懂管理,‘不一定’就‘自然而然地就’懂ERP”,ERP有许多传统管理所没有的新概念,必须先学习和培训。实施ERP,必须坚持培训先行。
《起步》在讲解各项制造业务应用时,重点突出说明信息化管理和传统手工管理的区别;用了一定篇幅讲解各种手工管理不曾用到的数据参数的意义和设定原则,对各种运行ERP需要的基础数据用专门章节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其中有不少是自己实践的体会。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在以后观摩ERP产品时不致感到太生疏,在设定参数时避免走弯路。
5.列举了国内存在不利于成功实施ERP的一些问题
ERP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定的气候和土壤,国内ERP的应用之所以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就在于此。为此,我提出了“ERP系统在我国推行的问题”;包括:企业高管认识问题、规范ERP市场问题、宣传普及问题、壮大队伍问题、交流提高问题、大中小集成问题。不知是否抓住要点。国外有由MRP II创始人创办的APICS这样不牟利的中立机构,国内又该谁来推动?
ERP行业内的不正之风,是严重妨碍ERP事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在书中严正批判了行业中的贪腐之风,提出要防止“回扣风”对ERP选型的干扰。
此外,还举出一些现行管理中一些不利于ERP实施的问题,例如以完成定额作为考核标准的弊病等。这些都属于影响ERP成功实施的非技术因素。对实施ERP常见的一些误区,也做了一些探讨,为的是希望企业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