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用整合
来源:广州软件开发 编辑:广州软件开发公司 日期:2018-08-16
现实的情况:
-
服务器数量越来越多
-
服务器类型多种多样
-
系统日趋复杂
-
网络设备增多
-
应用软件孤岛
引发的问题:
-
IT购置成本大幅度上升
-
IT维护管理成本大幅上升,
-
IT培训成本大幅上升,
-
IT管理难度大大加强
-
IT资源不能有效管理
-
设备利用率降低
-
闲置设备增多
解决的方法:
-
服务器整合
-
数据库整合
-
消息整合
-
网络整合
-
应用和数据整合
-
系统层次整合
-
分布式运作整合
-
开发整合
-
设备利用整合
服务器整合
-
对企业现有服务器群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提出进行优化组合方案,使这些应用尽可能在一台或少数几台服务器运行。
数据库整合
-
将企业的数据库系统减少到一个或两个最常用的数据库产品,以简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
适当建立中心数据库系统和二级数据库系统。
-
根据需要,对各个数据库建立备份数据库系统或备份数据文件。
消息整合
-
统一企业内部的邮件系统、OA系统、新闻组、公告板、共享文件夹等信息交流和发布系统。
-
建立全文检索系统,实现利用关键字的资料检索和自动归档。
-
适当采用NAS/SAN等新型存储方式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共享访问。
网络整合
-
分析企业的网络访问情况,将各个部门的网络进行分组,限制各个子网络之间的直接访问。
-
减少客户端的网络访问权限,只允许客户端访问相应的应用服务器、代理服务器、部门打印服务器等必要的服务器。
-
减少网络中的网关、路由器,甚至只采用一两台路由器。
-
减少网络中允许的网络协议,只允许最基本的协议(如TCP/IP)。
-
减少网络中允许的网络端口,只允许最基本的网络端口。
-
集中网络的对外接口网络和机器,禁止客户端机器直接拨号上网。
应用和数据整合
-
彻底淘汰文件型数据库产品,利用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统一存储。
-
采用B/S、C/S、B/S/S、C/S/S结合的原则,首先统一企业应用的用户认证。
-
把多个根本不一样的数据资源以一个统一的格式合并在一个数据库中,各数据单元采用同样的商务应用逻辑来流动。
-
将有关的数据库应用逐步整合,前端采用浏览器进行访问,在某些场合适当采用C/S结构或C/S/S结构的应用。
系统层次整合
-
对企业服务器进行等级分类,每一级的服务器只允许访问上级服务器,也只允许被下级服务器或直接使用客户端访问。
-
大型应用典型分级:
-
第一级:中心数据库(数据备份代理、中心备份数据库)
-
第二级:多个二级数据库
-
第三级:多个应用服务器
-
第四级:多个应用代理服务器 / 直接客户端
-
第五级:直接客户端
-
中型应用典型分级:
-
第一级:中心数据库(数据备份代理、中心备份数据库)
-
第二级:多个二级数据库
-
第三级:多个应用服务器
-
第四级:直接客户端
-
小型应用典型分级:
-
第一级:数据库(数据备份代理、备份数据文件)
-
第二级:应用服务器
-
第三级:直接客户端
分布式运作整合
-
有远程分支机构的企业,利用VPN技术统一企业的整个网络,以简化系统的部署和规划。
-
有下属企业的机构,统一各总部和下属企业的数据库结构,合理分配有关的标识数据关键字,以保证系统的集成使用和独立使用。
开发整合
-
统一企业的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等应用开发软件。
-
统一数据库模块的开发方式。
-
建立企业自己的软件模块库。
-
统一整个系统的操作界面模式和风格。
设备利用整合
-
合理分配机器、设备、软件等的使用。
-
高端机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中端机器作为应用库服务器,低端机器作为打印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
-
部门网络采用低端网络设备,中心网络采用高端网络设备。
-
在应用服务器、应用代理服务器、打印服务器、备份服务器适当采用Linux操作系统。
-
在客户端机器适当采用无盘工作站、Linux操作系统。
-
在直接业务部门机器不安装与业务无关的软件和硬件。
-
闲置的各种小型机或服务器可尝试采用Linux操作系统,作为应用服务器、应用代理服务器、NAS服务器、代理服务器、打印服务器、备份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使用。
相关阅读